ad1

22点和23点睡觉,差距到底有多大?

来源:中新网2025-04-12 16:19阅读量:12204      

晚上11点,有的人已经进入梦乡,有的人则在熬夜玩手机……

晚上10点睡还是11点睡,看上去只是差了一个小时,但在医生看来,对健康的影响差了很多。

22点和23点睡觉,差距在哪?

综合来看,这两个入睡时间对健康的影响,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别:

-->

22点入睡,第二天精神状态更佳

大多数人可能有体会,哪怕只是提前一小时睡觉,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绪状态也大不一样。

2020年《睡眠》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,如果夜间睡眠比平时少,第二天情绪会变差,更易发怒。

22点入睡,搭上了褪黑素的“便车”

褪黑素的作用是帮助睡眠,它的分泌受光线影响具有昼夜节律性:

白天,褪黑素的分泌维持在较低水平;

22点左右,褪黑素的分泌开始陡然增加。

22点入睡,正好与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时间相契合,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睡眠的作用,提高入睡效率。如果推迟入睡时间,褪黑素已经大量分泌一段时间了,对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“困了过劲儿反而不困”的感觉。

22点入睡,心梗风险最低

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份研究发现,工作日晚上10点至11点就寝的人,心梗发病率最低,具体来看:

22点至23点就寝的人,心梗发病率为5.1%;

23点至24点就寝者,该数值为7.0%;

24点后就寝者,该数值为9.2%。

如何培养好的睡眠?

晚睡的原因五花八门,有的人是“主动熬夜”,有的人是因为#12079;作和其他需求“被迫熬夜”,还有的人是“无奈失眠”。建议大家积极调整作息,尽量减少熬夜对身体的损伤。

将“自由活动时间”前置

很多人熬夜,是想为自己争取一点“私人时间”。其实,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提前到白天,比如下班后到附近的公园散步、饭后拿出20分钟放空大脑等。

制定“睡前仪式感”

让睡觉变成一种享受,试着给睡觉增添一份仪式感。比如,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,换上舒适的睡衣,泡泡脚,让身体放松下来。然后闭上眼睛,用声音伴随入眠,可以是一段温馨的音乐。

试着“倒空思绪”

如果你总是因为“想太多”而难以入睡,可以设置一个时限,允许自己用10分钟思考这件事,时间一到就不再纠结;或者睡前把担忧记录下来,写下来的过程有助于帮你厘清思路、获得掌控感;白天提高工作效率,下班后尽量减少脑力劳动。

培养见床就困的条件反射

睡前可以先在沙发、客厅等区域活动,等困了再上床睡觉。若躺了30分钟还是睡不着,可以离开床做一些有助放松的事情,等困了再躺回床上。通过反复训练,培养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。

睡眠尽量规律

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长为7~8小时,6小时是底线。入睡和起床的时间尽可能规律,哪怕是周末,也不宜太晚起床。

好好睡觉是善待自己的开始。调整作息后你会发现,不仅精力体力有所改善,更不容易生病,还有助赢得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责任编辑:叶子琪

相关

哪些药品可以医保报销?一键查询,快试试
什么是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?哪些药品被纳入了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?如何查询医保目录内药品信息?这份攻略告诉您。 什么是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? 为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,规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,国家制定了基本医疗保...
2025-04-12 16:12
国科优选荣膺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“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”
2025年4月11日,由消费日报主办的“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”在北京盛大召开,论坛上“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”评选结果揭晓,国科优选凭借其在助力乡村经济振兴、构建健康消费生态及首创“365天无忧退货”服务模式等领域的突...
2025-04-12 15:20
医健林智慧大药房入选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“新质消费创新融合典
2025年4月11日,由消费日报主办的“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”在北京盛大召开。本次论坛聚焦消费领域的创新与发展,众多行业先锋企业汇聚一堂,共同探讨消费经济新趋势。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中,医健林智慧大药房凭借其独特...
2025-04-12 15:02
2025款瑞虎8PRO:智能黑科技加持,家庭出行的不二之选
2025款瑞虎8PRO:融入智能黑科技元素,堪称家庭出行的上佳之选自诞生起,瑞虎序列就凭借出色的产品实力,成为中国品牌燃油SUV中实至名归的“常胜冠军”。其中,瑞虎8系列更是持续畅销,在市场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与极高的用户...
2025-04-12 13:38
3.99万元起!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惊艳登场,能后空翻还亲民
3.99万元起开启新体验!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惊艳登场,后空翻超亲民 当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凭借单次后空翻技惊四座时,或许无人料到,三年之后中国团队竟能实现更为复杂的连续空翻突破。近日,松延动力在B站发布新视...
2025-04-12 13:07
图文